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老板

乱象丛生的中国管理培训业

1.1. 是管理大师,还是在造神?

中国管理培训行业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有人说中国现在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这句话在培训圈不适用。这个圈子,每隔一段时间,必然有一批大师横空出世,他们大都有一段不详的履历空白,他 们大都有  一些名头极大的头衔,他们都擅长在千万人前制造“现实扭曲场”。假如你要问近几年中国管理培训业最“成功”的大师会是谁?圈内人可能会告诉你是一个被他的  学员称为“秒哥”的人。

刘一秒的培训很火,有人崇拜他崇拜到发狂的地步,2万元一张昂贵门票,会有1万人挤满了整个会场。他们大都是中小  民营企业的老板。“秒哥课程”现场,总是有老板恭恭敬敬地为他倒水,以期获得“秒哥的能量”。有老板甚至在台上公开承诺:“我愿为秒哥终生倒水,无怨无  悔。”,甚至秒哥穿过的衣服,也被老板们竞拍出300万的高价。

不过更多人知道这样一位大师还是通过2011年天津电视台一期《非你莫属》中那位自称“我没有什么能力,但我的能力是我能够激发更多人潜力”的杨天 下,这位不听全场嘉宾规劝,坚持要结天下英雄,拯救全天下的25岁年轻人正是秒哥的崇拜者。

刘  一秒,这个2009年之前还名气不大的培训老师,3年时间就披上了中小企业主创业“导师”的袈裟,获得某些人“神”一般的追捧,他最近的头衔已经升级为思   八达创始人、广受认可的中小企业家创业导师,中国创业家联盟主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金奖获得者。而10年前这个“神”,刚从哈尔滨艺术学校毕业,南下深   圳,住出租屋,刚迷上演讲和成功学。2011年他的8天高端智慧课程单人收费高达30万元,据说在2012年还要提高,即使这样,似乎秒哥也不用担心生源  的问题。

假如你据此认为秒哥只是一个擅长利用成功学洗脑年轻人的传销大师,那你可能就大错特错了,杨天下这样的年轻人顶多是听到了刘一秒的光盘或者外围讲师 的课程,并非是秒哥锁定的目标客户,秒哥的客户是企业家群体,一些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企业高管也是他的课程常客。

“大师”课程都是天价,绝大部分学员都是事业有成的中小企业家。他们是中国最精明的一群人,他们最擅长的工作是经商赚钱。为什么他们居然心甘情愿的 付费给秒哥?秒哥的课程到底讲了些什么,让这些企业家们甘愿追捧?

1.2. 客户买的只是一种感觉?

说  到这里,就需要对所谓“培训业”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和介绍。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带走大量熟练工人紧急入伍上前线。因此,先从军队发端再复制到工厂,   一种系统化和制度化的“速成培养”新人的方法应运而生,这些方法就成为今天教学系统设计的前身。随着各种力量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以业务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  为代表的现代培训职业自此初现雏形。

和纯业务性培训不同,管理培训的效果很难用考试的方法来检查。这让很多培训师倒是牢牢记住了一句销售  名言:“我们销售的是一种观念,客户买的是一种感觉”,现在一些管理培训过度依赖一些短期刺激方法,只要能让你在现场激动,只要能让你崇拜讲师,只能让你  产生半生白活的顿悟,就自认成功,而且还不乏拥护的学员。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中国管理培训的效果更多取决于个人的感性认识,而不是量化的科学评估。

培 训效果评估其实是有方法的,目前在培训界最公认的标准来自于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L.Kirkpatrick)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的四级评估法,也被称作柯氏四级(Kirkpatrick Four   Levels)。他将Evaluation这个隐晦的概念分解成: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简单实际的概念。由此培训变为能用科学评估方法衡量的行为,  比方说培训是否改变学员的工作行为,只要选择合适样本的对照组持续跟踪,就不难得出一定范围内的有依据的结论。

可是,客观上来讲,对于大  部分的管理培训来说,由于培训时间短,经费有限,除非是上升到咨询业务,三级及以上的层级都是很难被评估的。因此,近几年来参加刘一秒培训的企业至少超过   5万家,在这样大的一个大样本数据里面,关于这些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员工生产力是否真的通过培训而提升,事实上缺乏客观数据。即使个别企业真的提升了效益,  有多少是源自培训的效果,有多少是源自行业竞争态势的变化,有多少是源自宏观政策的调整,这也是难以“简单归因”的。

用感性评估代替科学  量化的分析,用个案成功代替整体服务的效果,如果无法测评培训结果就引导培训过程,如果无法升级课程内容就变化授课形式。这毫无疑问是当前中国培训行业常   用的手法,但过犹不及。在中国企业管理者已经普遍接受用可衡量的客观数据说话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时代,但管理培训的效果依然停留在用个案说话的水平,背  后隐情其实很简单:

大部分中国管理培训师所讲内容不是出自一个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而是他们个人经验的总结。大部分培训师擅长用特色案例  代替系统方法,擅长用思维嫁接代替逻辑推导,很自然他们做培训就喜欢用感性代替理性,用情感冲击逻辑,走所谓直击人心一针见血的   “捷径”。这种模式的培训当然不欢迎柯氏四级这样的评估体系。

2. 刘一秒到底让老板们得到了什么?

无论是哪种培训模式,在中国做到一定的规模就会遇到成长的天花板,有培训界人士对《创业家》杂志说:“(刘一秒)讲课一年讲几个亿(净利润),历史 上没有见过。”

作为一名培训师,准确地说作为一名商人,刘一秒无疑是非常有才华的。他能够得到很多中国企业家的追捧,不仅仅是因为他讲了什么,更重要地是和他在商 业模式上的成功运作是分不开的。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当遭遇发生快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时,人们发现旧方法无法解决问题…那些能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的人就会成为“文 化英雄”,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费孝通把这种权力叫时势权力。

思  八达商业帝国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成长,在中国很多企业家看来,就是他运作成功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值得自己去模仿和合作,这也成为他们被捆绑成思八达利   益链条上的一个重要动机。用这个角度来看刘一秒,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企业家们为什么容易认可刘一秒,且让我们看看刘一秒到底通过什么方式在某些中国  企业家眼中拥有了“时势权力”?

2.1. 打造商业利益链条

“古来圣贤皆寂寞”,历史上真正有智慧的人,讲课问道,他们的最大驱动力是探索真理,而不是钱,探求真理往往是一条孤独而艰辛的路,鲜有鲜花和掌 声。要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中小企业家热捧秒哥的培训,一定要看到背后的关键词是“利”。

为了推销课程,思八达公司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基于高价格高回报的直销模式,发展各地企业家学员成为自己的渠道合作伙伴,许以高额利益回报,通过层层 让利的机制让成为代理商的企业,拥有极大动力邀请和发展新的企业家加入。

在开发新的地区课程用户的时候,思八达一般采取先高后低的模式,也就是在一个地方先邀请规模较大企业高层上课,然后逐步邀请规模较小企业加入。

很多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是思八达战士重点攻破的对象,他们对这种课程也就当是看新鲜,但这种企业也一旦加入就成为招徕新企业主的宣传噱头。

通过前期培训课中的各种转化,一些在当地有一定活动能力的企业家看透关节,实际上已经成为思八达课程的代理商,但为避嫌,还是用自己的企业身份去 “劝”别人听课。而这些人利用各种如采购、行业地位、亲友老乡关系等影响力,怂恿别人也去上,从而分享高额提成。

这  些隐形的代理商跟当地的思八达分支机构都是紧密合作,当隐形合作代理商说动一个新的客户到一定程度,就要交给思八达的“战士团队”去跟进,当“战士”把客   户跟进到课堂,隐形代理商也要紧密配合。通常在课程最后一天,也就是公开课那天,所有的代理商都要到场积极表现,要么假装刷卡报名烘托气氛,要么拉着被勉  强说动的企业家朋友去报名,那些在公开课上积极出现,端茶倒水的企业家,也许换个场合,就是课程的隐形代理商。

每当一个代理商介绍的朋友加入高端课程,出力的代理商都有非常丰厚的利益回报。通过30%甚至更多的后续层层利益分配机制,很多企业家就成为思八达 课程推广商业链条上极为紧密的一环。

在思八达培训红火的背后,并非真正依赖宇宙智慧,而是靠一套严密执行的利益分配制度,像代理商这一层利益分配机制,普通的思八达战士销售是无法接触 的,但是对于他们,思八达也提供了一套激励机制,于是有了让很多人谈起来苦恼,又觉得神奇的思八达战士体系。

2.2. 思八达战士营销体系

和很多朋友想的不一样,刘一秒不只针对企业家提供培训。他为企业家打造了一个面向企业所有者,职业管理层,中层,员工,乃至包括企业家家属和子女的 完整的培训体系。只不过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刘一秒本人的高端“智慧”课程。

很  多企业家最后来参加刘一秒的课程,不是因为认可刘一秒的智慧,而是佩服思八达的员工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电话推广。他们很自然想到,秒哥到底是如何让   自己的员工变成这样的铁血战士,能不能让我们员工也成为这样的战士?让很多企业家羡慕的培养忠诚而疯狂思八达战士员工的模式,也被打造为一套面向员工的培  训体系。

在中国生存的民营草根企业家们,内受国企排挤,外遭外企打压,生存环境日益艰难,在企业经营遇到困难的阶段,或多或少都求助过打  鸡血疗法透支年轻员工的“潜能”,给员工进行洗脑,搞打鸡血的培训,让他们在短期内爆发巨大的潜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几乎成为企业主为数不多的合理选择  之一。

任何短期行为都不会带来长久效益,甚至也不符合人性,让员工长期在疯狂激情下工作是透支未来和健康,这是任何一个理性老板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刘  一秒的课程抓住中国企业家的软肋,借助宗教的概念为企业家的短期经营行为提供了一个自我安慰的说法,用思八达的话说是“为老板们建立起有别于西方传统经营   管理的思维体系,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家口头认可的是“短暂打鸡血不如老实跑马拉松”,但他们看到当前的国情是劣币驱逐良币,只怕自己的企业  等不及变成良币就被劣币踢出局,所以只好自己先变劣币。他们脑子里想真正喜欢的也许是那句共济会名言“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只要目的正当,就可以不择手段)”。

刘一秒的课程不仅仅是提供了老板需要的不断推陈出新的激励体系,而且他还为老板自己的短  期经营模式和行为提供了一种伟大的光环,好像我们这样挤压员工没有错,我们是帮助他们发展潜能,我们是帮助他们成就自我,我们是在建设一个利益和精神共同  体,共同走向大爱的人间智慧社会。

像《非你莫属》提到的杨天下这样的青年,很多不仅仅是一个秒哥崇拜者,也是在思八达业绩不好被开除的业务员,更  是一个被全家寄予厚望却毁掉学业的农村孩子。思八达的战士大多找的都是涉世未深的孩子,集中封闭洗脑,不能完整模仿整个攻心销售课程话术的是不能做业务  的。而且他们会把最难搞定的客户列入电话营销黑名单,专门用于新人练手,一方面练习新人受挫能力,另一方面不浪费优质客户资源。

那些喜欢打造精神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企业家们不妨听听参加过秒哥培训企业的员工抱怨:“中小企业的员工是没有任何保障的对底层的社会群体,他们没 有自己的言论权利,被老板各种压迫和折磨,老板不学刘一秒倒好,学了后会变着法的折磨人,我们又无能为力反抗。”

2.3. 进化中的政商合作共同体

很多还在批评思八达战士洗脑模式的人,没有注意到思八达公司一直在快速转型。假如刘一秒仅仅是开发了一系列贴合中国企业家心态的商业培训课程,依赖 代理商直销和死缠烂打的战士营销,他远远不能够取得目前的成功。

刘一秒是商业资源整合的一等一高手。刘一秒整合了政府官员,宗教人士,文化名流,强势媒体,公关高人,高端讲师,各地企业家等等资源,他很聪明地提 出一个草根企业“抱团取暖”,共同创业,共同做大的愿景。

思  八达已不再单纯满足给企业家提供培训,而是利用自己打造的各种平台举办大型高端论坛,广邀权贵名流,挂靠各种官办基金,整合资源制造规模效应,争取当地政  府投资优惠政策,这既为自己的运营蒙上一层官方保护色,又满足了很多企业家打通商机人脉的潜需求.这也是企业家愿意参加其高端培训的一个原动力。成立于   2011年12月17日,由刘一秒担任主席的中国创业家联盟就是一个充分借势政商人脉的成功营销策划,前来参会的高层官员不仅仅使得思八达运作的平台得以   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草根企业家眼里,秒哥具有了自己所不拥有的政商互动资源。抱大腿共同发展的愿望自然使得这些企业亲近思八达。在这种运作模式背后,我们  似乎隐隐看到一个新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诞生。

2.4. 用中国企业家心灵之惑造神

在2007年接受《中国商  人》记者采访提出的“现在的培训行业如此火爆,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刘一秒说:“…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处于一个信仰缺失的时   代。没有信仰,心灵就失去了家园,面对突如其来变化,许多人茫然不知所措。失去了心灵家园的庇护,很多人变得浮躁,培训就是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让他  们沉淀一下自己不安的内心,有利于他们开创自己的事业与未来。”

刘一秒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已经意识到了,企业家都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样打拼,我们到底要什么?中国最先富起来的人需要方向,赚钱能解决人的 物质需求,但不能解决人的精神追求。

无论在哪个时代,人最大的挑战实际上是来自自我,人最不可承受的压力来自情感。我们现有的教育往往只教给我们如何面对知识或者技能的挑战,而不关心我们如 何解决情感上的问题、建立多元化的自我价值认知的问题。

即  使你变得很有地位,很富有,也并不能让你免于烦恼。一般而言,在民族的形成和传承的过程中,总要有一种精神的黏合剂,全世界绝大多数民族的黏合剂都是宗  教,而我们作为没有全民宗教信仰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历史的民族,我们的凝聚力来自大家共同尊崇的儒家价值观,这是巨大的文化向心力。但是客观   现实是当下中国是一个历来缺乏全民宗教信仰和打破历史文化传承的国家,人们难以找到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体系。这个时候人陷入烦恼就很难解脱,不得不去找人指  点迷津。这就给“大师”们留下了操弄的空间。

现在很多培训课程中经常强调要有大爱,要能利他。这两个概念是有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作用。但  在很多培训课程都是利用神秘的传说、穿凿附会的事件联系,来讲述一些朴素的做人良心之类的价值观,再加上一些仪式化过程修炼。在这种培训过程中,讲的不是   逻辑,而是“相信”,这其实就是一种宗教推广的过程,我并不反对人信仰宗教,真正的宗教信仰传播和商业传播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区别,所有的宗教传播本质是信  仰,而不是逐利,假如借助宗教的手法来追逐商业铜臭,这不但不是宗教,还玷污了宗教。

对员工打鸡血,对中高层讲体系,对老板谈信仰,最终  成为老板的人生导师和企业教练。刘一秒本人不但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培训师,而且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商人,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开始有意识包装自己,向灵修大师的   方向迈进,对他,这是自我膨胀的后果,对他的信徒,这还会建立一种长期的忠诚度和信任。事实上,当一个圈子被打造出来,这个圈子内部本身就具备自我强化和  要求服从的需求。

有人曾总结出借助培训传销业的特点:

1、体系封闭,外人很难了解内部情况。

2、异地作业,便于在当地注册文化传播公司,以组织培训非开展培训为由逃税。

3、偷税,直销企业会严格上税,而某些关联复杂的公司内部资金走向,只有个别人知道。

4、金字塔式结构,上下线有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来自拉人头。

5、社会危害大。刘一秒曾在课程内有豪言:你们的企业不用做了,来代理思八达的课程就够了。

在目前能为整个中国创造价值的全是这些最能吃苦,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中小企业主。他们一旦被引入歧途,对中国本来就脆弱的经济结构将造成毁灭性的打 击。

归根结底,刘一秒其实不是在卖课程,而是在经营一门混杂着满足中小企业家精神需求与实用主义的奇特生意。这种生意模式,已经被很多人欣赏,并在研究 复制之道,假如不了解这种模式的危险所在,我们就无法期望中国培训行业能健康发展。

3. 大师们的课程有智慧吗?

3.1. 利用群体催眠术制造现实扭曲场

随  着知名度提高,“大师”们越来越避免直接面对面接触大量的企业家,制造一种神秘感,也让直接聆听大师课程的少数高价付费者获得一种接近核心的位置优越感,  很多怀着质疑和不相信走进“大师”课程的人,在参与完课程后会变成“大师”的忠诚粉丝,这无疑看起来非常有说服力,莫非大师真的拥有“现实扭曲场”?

这种造神模式和方法其实也是很多企业家感兴趣的内容,某种意义上“大师”们不是在给自己造神,而是教这些企业家如何给他们自己造神。

罗 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Cialdirli)在其著名的《影响力》一书中,列举了:互惠、承诺与一致、喜好、权威、社会认同、稀缺等几个原则。在许多大师课程中,我们不难发   现这些原则被巧妙地利用。假如我们更深入了解群体心理学和催眠术的知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课程里面,各种不间断的心理暗示,身份重置,场景代入,话语  暗示,过度包装,层级设定,利益诱惑,眼线安排,……很容易让人陷入非理性思维模式,而让人进入非理性思维就是造神的开始。

很多人第一次  接触刘一秒的课程,会好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贵?八天的课程要30万,这真的超出很多人的承受能力。但对于价格相对不敏感的企业家,这种价格也反过来在  进行一种心理暗示,既然敢报这个价格,想必是有自己的价值和理由吧?人为制造的高端价格带来的稀缺性就激发了很多人的好奇心。

当你带着半  信半疑的心情来到刘一秒的培训课程上,首先震惊你的是人数,一般的老师如果能开300人的公开课就觉得非常成功,而刘一秒不但敢收高价,而且一场可以招几   千人!这种营造出超级权威的气魄对做企业的人已经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即使你不信服秒哥的内容,但你也很容易思考一个问题,刘一秒的课程就是这样一  般的内容都能做到几千人的规模,我为什么不能够在自己的企业做到?

每次培训总有特别兴奋的据说身价不菲的企业家(他们的真实身份可能是隐形代理商)甘愿为秒哥弯腰倒水,这个时候你可能开始慢慢被感染,毕竟人是社会 性动物,当你见到这么多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企业家为一个培训师疯狂?你可以怀疑刘一秒,但你怎能怀疑这么多企业家的智商?

仅仅具备规模效应还不够,思八达培训一般安排新学员坐前排,老学员坐后排,抬眼望去,都是兴奋的老学员们,这就是刘一秒需要营销一种气场。所有的人 都会在这个现场进行互动和传染,慢慢被社会认同的心理带入一种期待的心境。

人总能保持理性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当人在群体中的时候,往往会主动屈服群体的力量,放弃自己的独立意志,这一点,在法国人勒庞100多年前写的《乌 合之众》中有深刻的描述。在心理学上这就叫从众的“羊群效应”。

假  如各位认真观察刘一秒的课程视频,你可以看到很多细节都经过精心策划,整齐宏大的座位阵列,统一设计的仿宗教服装,刻意放大图案的纸板,节奏鲜明的音乐,   这些前期铺垫都是通过一系列快速仪式和符号暗示,现在我们必须进入一个团体,我们必须在这个氛围中学习,在这种氛围中学员会不知不觉放弃自己的身份,甚至   被转为一个新的代号。大师们特别喜欢给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学员喊代号,通过某个新的代号特征让你遗忘你本来的身份,让你做出和你新的身份相符的行为,在这一  刻,你不是老板,你不过是一个需要接受感化的学员甲或乙。关于这一点,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路西法效应”。

在刘一秒授课过程中他经常  的一个反问就是:“这句话听明白的举手?”。刘一秒一次一次用这种符号式问题,让学员不得不建立一种追随的地位,他不是问:“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不同   的意见?”,而是一次一次用“这句话听明白的举手?”所有的发问都是封闭性的提问:对不对?是不是?同不同意?引导学员放弃心理上的抵抗,只要你第一次点   头或者举手,你就选择了刘一秒为你设定的立场中,之后你就很难做出不一致的行为,因为这样会使你感觉自己前后不一,这种不一致带来的认知冲突又会使人感觉   巨大的压力,从而不得不一直屈从下去。这其实是利用心理学上的门槛效应和从众效应等原理的叠加,用小的问题引导你们认同,逐步通过人群放大效果,然后逐步  消除你对他全部言论的抵抗性和判断力。

仔细观察一些大师培训的现场,大师们不是让你了解更多新知并引发和接纳你的思考,而是热衷让你直接  崇拜他本人,不是让你质疑观点,而是借助现场氛围,不断引导你说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能不能?”,这和明星在演唱会上的手法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认定这样一场有万人参加的高价培训就  是超级成功的培训,这是商业的成功,是集体催眠术的成功,不是培训的成功。

有的大师,如果单看他的书你很难相信其中的道理,但一到他的讲座现场,你就相信了他的道理。之所以有这种分别,就是因为有集体催眠术。

事  实上,即使你明白所有的心理学游戏规则,在现实中能抵抗现实扭曲力场的人依然是凤毛麟角。勒庞指出一个习惯于用推理和讨论的方式说明问题的人,在群体中是   没有地位的;当面对激奋的群情时,他尤其会生出苍白无力的感觉,因为他意识到他要与之作对的,不仅仅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还有“多数的力量”,还有贯彻这种  行为时的偏执态度。

生活在扭曲力场中的人,假如不醒来,在一段时间内一定是快乐甚至无比幸福的。但大师们课程并不能真的让你能“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假如有一天, 你醒来了,怎么办?

3.2. 用反智方式教学

我们得承认刘一秒讲的内容并非一无所取,他的说法并非一无是处,否则无法让那么多老板如痴如醉;我们得承认刘一秒讲课技巧并非浪得虚名,他的演讲都 是精心排练,充分准备,从演讲技巧的角度,倒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案例。

在  名著《乌合之众》中勒庞已经预见到,在未来时代,说道理已经没用了,需要的是用催眠来代替演说,用暗示来代替雄辩,用文宣来代替法律。不再需要去说服民  众,而只要用戏剧的方式去激发他们采取行动……勒庞为我们概括出领袖煽动信众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手法。当这些领袖们打算用各种社会学说影响群体的头脑时,他  们需要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他说,“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  旦”。根据勒庞的观察,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

在刘一秒的课程体系里面,他不是讲他是如何知道的,他不是用理论解释现象,而是用现象解释现象,甚至是用问题回答问题。这种课程体系直观好懂,时而 让人产生顿悟感,但是并不能交给别人真正的思考体系。

刘  一秒的课程有一部分可能总结了前人的一些思想,但更多是穿凿附会。他的每一个观点抛出来后,不会让你有时间深入思考,只会让你立即去看几个支撑观点的论  据,虽然这些支撑点确实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几个支撑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他决不肯展开,马上又进入支撑点的下一个论据,然后再抛出一套你没有接触了解过的逻   辑串一下就成为讲师自己的一整套理论。这种培训层层设计的逻辑引导其实是在愚弄人而不是所谓的“开悟”!表面上是要把你培训成斯巴达,其实是要把你洗脑成  思密达。

现在很多培训师都是采取刘一秒的这种模式,靠气场来影响煽动学员情绪,一开始就企图快速改变学员的思想,而不是让学员一开始就进  入思考质疑的状态,让学员和老师的思想进行PK。一个好的教学体系本来应该是开放包容的,允许不同思想来交流和争鸣,才能发现不足,彼此完善。在西方  MBA课程上一个常见的沟通模式就是引入PK,在培训界目前最新的趋势就是培训师更多的开始扮演催化师(Facilitator)的角色,通过各种方法鼓  励学员彼此交流、收集与分享信息,协助学员改进识别、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方式,促进学员的成长和团队的效能。

这种PK和催化背后的一个本质就是是否允许不同价值观体系的争鸣,真理只有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才能诞生,而在“大师”们的培训体系里总是有意无意 地在谈理念时把方法论凌驾到价值观之上,但操作时把价值观提升到方法论之上,一切都采取相对主义。

有的人会说听了刘一秒的课,我思考了,我开悟了,这是对独立思考非常肤浅的认识。有时候你觉得你开始独立思考了,其实是用一种看似更高级的思考代替 了原来的  思维。独立思考的起点是学会质疑,不论自己还是他人。在“大师”的培训体系里,恰恰缺少了质疑,尤其是对“大师”自己的质疑,不断鼓励对“大师”的信从,  这怎么能说是独立思考?还要值得注意的是要学会质疑,但别以为学会质疑就是独立思考,更别以为启发你质疑的人就是教你独立思考!

为了所谓提升培训的效果,“大师”们的课程现在经常选择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让学员短期内彻底断绝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封闭的时间内用大量的观点冲击 你的大脑,通过让企业家脱离自己习惯的环境,隔离各种日常事务,帮助他们进行所谓直观内心的思考。

客观来讲,这些陷入日常俗务的企业家的确非常需要这样的体验。

但是必须指出一点,这种静修未必适合很多人一起修行,想一想传销的现场,不就是很多人一起被一群人在封闭的环境下被领袖人物强力引导,这种教学也许 能启发你触类旁通,但也许更适合被集体洗脑。

大师们善于比喻、善于利用生活细节说服人,用流行的说法叫“心灵鸡汤”,美国人则把这叫做“便利店哲学”,即为廉价、方便、随手可得但颠扑不破的正 确道理。  大师们也善于化用宗教内核,从美国发端的成功学无不浸透了清教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化作了“人人都有机会成功”。而在中国的成功学传播过程中,宗教   话语变得更加神秘,“感召”、“奉献”、“大爱”等似是而非的词汇和刻意营造的环境气氛让某些大师培训笼罩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这或许是传授者的预设,  也或许是受教者的误读。

大师们不给你任何思想武器,而是给了你一种精神力量,让你忽略外界的一切,而活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大师们是把培训当成买卖来做的,只不过他卖出的 产品不是智慧,而是每个学员的自我感悟,然后他让你相信这些感悟都是在他智慧启发下的产物而已。

真有价值的培训,不能求速成,不能只传播符合某些人需要的概念和信仰。要鼓励人们质疑和求学诸方,这是求智之道;还要能让人质疑之后,转向自己内 心,养成沉思的习惯,这才是启发智慧。培训当然可以启发别人的智慧,但质疑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一个真正有思想的老师,要去启发别人独立思考,学会一些分析和探讨世界的方法论,不能满足于培训的规模越来越大,商业营销能力越来越强,学员越来越 沉迷自己总结的二手知识体系而沾沾自喜。

3.3. 是智慧还是二手思想的勾兑?

同成功学一样,秒哥们宣称的是放之四海皆准,但放之企业存疑的有道理的废话。比成功学聪明的一点在于刘一秒更好地利用了老板们对宗教的敬畏加强了群 体洗脑效果。

缺少扎实学术思辨训练的中国“大师”们,他们最擅长的不是发展一套思想,而是擅长找个新名词概括现象,找个新视角分析现象,找个新段子演绎现象。然 后用这些 名词来把自己包装成某个领域导师,创始人,实战专家…更有甚者,他们干脆把别人的总结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就变成自己的思想,然后用来牟利。

尽管刘一秒在课程中强调要从红尘中学习,他说“你会发现最后累积财富的人,他们都会跟红尘来学习”,只要掌握智慧的法门,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自动生发 解决问题  的答案。这说法显然荒谬。事实是你认真分析刘一秒的课程,你会发现他所讲大部分内容只是一些从很多宗教、哲学典籍中拷贝、拼凑而成的二手思想,并非是他原  创,课程内容没有体系性,过于空泛,散乱而根本无法移植到企业运营中。

举一个例子在刘一秒课程中提到“利他”思想,假如看过稻盛和夫《活  法》系列的朋友,就会发现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秒哥很多说辞是直接化用了稻盛和夫的思想。刘一秒在三弦智慧课程中提到一个说法“摩擦”,他说:“你来这里是个   摩擦的过程”,其实这是从稻盛和夫很早就提出”自燃性的人、可燃性的人、不燃性的人“的分类中化用出来的说法。所谓智能由内心深处自动生发的概念本质上是  站不住脚的,人类的智慧一定是有传承,在传承过程中有质疑,有创新,有实践,才代代更新,生生不息。

事实上刘一秒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讲师,很善于吸收最新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后传递给企业家,这不是坏事,甚至是一个优秀培训师的能力体现。但是把 别人的思想包装成自己的原创,甚至加以曲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合情合理乃至合法的事情。

不尊重别人的原创思想产权,可能是中国管理培训行业的一个通病。

很多培训师流行出书,但书的内容有多少是自己的原创?分享别人的理论没有问题,但好比写论文引用材料至少要提供出处。大胆的对别人的原创思想采取拿 来主义,  甚至是曲解主义,对引用的案例真实性不做考证,甚至整本书都是请枪手代劳,这样的行业潜规则是该曝曝光。说起很多大师,很多人认为只要有能力,来历不重  要。可没有是非的能力,却是最能祸害人的能力。

回到课程的内容,我觉得一个严肃的培训师首先得介绍自己思想的脉络,从哪里获得的启发,又  吸收了哪些人的研究或观点,用怎样的逻辑推导,得出怎样的结论,在哪些案例上取得何种效果,如何得到这种效果评估的,这些都应该有合理而清晰的解释。知之  则知之,不知则不知,是为知也。

一个好的培训师,他得下苦工磨砺自己的思想,不能满足于当流行思潮的二手贩子,否则都会沦为舞台表演型培训师,他们并不擅长出产智慧,他们只是擅长表演。

3.4. 管理培训到底应该启发什么?

管理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有人说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可以是乔布斯的苹果,也可以是洪秀全大师的拜上帝会。

现  在有些高端培训喜欢对老板谈智慧,弄上几百几千人,封闭上几天,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把孔孟老庄儒道佛苏格拉底等大神全部请一遍,从“自我顿悟”到“自我成   长”,让一帮人大彻大悟脱胎换骨,以提升境界为能事。而有些低端培训喜欢拼励志,也是几百几千人,封闭上几天,从“活在当下”到“自我突破”,从自我励志  到自我催眠,让一帮人痛哭流涕寻死寻活,以折腾自尊为能事。

很多培训无一例外倡导打破陌生人隔阂,都会号召素不相识的学员拥抱、使用热辣的话语相  互鼓励,以他们从来没有过的方式进行沟通。毫无疑问,越执着于含蓄沟通或者越不善于沟通的人则越容易被夸张、外化的成功学表达方式所颠覆掉,他们会震惊、  叹服、小心翼翼地尝试继而从中收获从未有过的精神快感。但,这就是成功吗?

太多打着智慧、励志旗号的培训都是教你如何不平庸的生存教育,  不是教你如何适应平凡的生活教育。这里面启发的不是智慧,而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里的丛林法则。“大师”们真正的本事不是思想,而是找到顾  客的买点,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把它成功的营销出去,他们都是营销高手。

在当下培训界,有人认为只要是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句话本身就存在理解的错误,黑格尔这句话的原意更接近“一切存在的事物背后都有合理的原因”,并非 为存在的事物找到合法性证据。

我想一个负责任的培训师,应该告诉每一个学员:

1、  真正的智慧绝非可以通过几堂课程开悟可以获得,必须经过持续不断的自我训练,专业积累,在大大小小的挫折和成功中反复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成功也绝非找到什  么宇宙终极智慧可以自动生发的,人的成功永远是天时地利人和,是时代的产物,是潮流的浪花,是机遇的恩惠,也是个人奋斗的结果。

2、所有的培训的目标是求真务实,但手段却只能是通过证伪存疑!人类的理性是有局限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永远是局限在自己有限的认识里,所以只能通 过一代代人质疑,才能不断接近真理。

如果说中国培训师不去教授质疑思维和证伪方法的话,那么中国式的管理培训必然沦为设定一个真理,然后通过不断的“绕”,把你绕进去后来证明他讲的是对的虚 伪真理状态,这样的培训泛滥,就是科学和理性的失败。

4. 给爱培训中国老板的一点建议

假  如要为中国广大中小企业家画一幅群像,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也许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年龄多为40~50岁左右,创业多为环境所迫,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视野很  窄,赌性很大,企业经营是机会主义式粗放管理;他们心灵空虚,不喜欢看书,却喜欢听课,他们相信人脉甚于技术,却不明白自己的企业为什么做了十多年永远做  不大,又面临子女接班的问题。

我觉得这是对中国中小企业家的一种误读。事实上,我认识的很多中小企业家他们接地气,了解国情和人情世故,  吃苦实干,在应付繁忙紧张的业务往来的时候还不忘抽空读书充电,关心天下大事。虽然个人出身不同、学历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不同,但是他们很可能是中国读  书最多,参加各种学习课程最多,交往不同人脉最多的一群人,他们创造的就业机会,真实支撑了这个国家的发展。

如果说2008年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是融资难,2009年又赶上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面临用工荒,那么2011年随着平均基本工资同比上涨了 20%以上,原材料成本也上涨了一倍,加上运输成本的大幅提高,对中国的中小企业家来说,真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2009  年一份向252位活跃在中国商界的企业家《企业家工作、健康与快乐状况调查》指出,作为一个企业家平均一周要工作6天,每天工作将近11个小时,睡眠仅为   6.5个小时,18.3%企业家一周7天都处于工作状态,超过三分之一企业家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平均每周工作65个小时。67.8%的企业家最大的  压力是“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制定企业战略”,“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占49.15%,“处理与企业生存环境的复杂关系”占44.07%。

对  企业家而言,压力除了来自于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最重要的是担心失去一个公平稳定的经营环境。2011年底发布的《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报告》显示,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较重、企业利润率低、资金紧张、外部环境堪忧等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五大“难关”。其实企业家们比我们更清楚面临的困境,  他们除了采取加强管理,控制成本,实施战略方向调整等措施外,其实良策不多,因为真正让他们忧心的事情是国内商业环境在不断恶化。

观察中  国的企业生存状况,也可从权力角度来考察。中国企业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依附体制的企业,这类企业以垄断性国企及其关联企业为代表,也包括和各级中央或地   方权力部门紧密合作的公司;第二类是能够给地方政府业绩考核带来效益的企业,这类企业以外企为代表,也包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展到一定规模,能够完成较大  创汇纳税还有解决就业的民营企业;第三类是草根创业,没有太多行政资源和人脉资源,凭借个人能力发展起来的中小民营企业。

第一类企业发展能为官本体系带来垄断利润分红,第二类企业发展能为官本体系统治带来合法性理由,所以从整个改革开放历史来看,企业进行经营的土地, 资金,劳动力,税收,扶持政策等要素,一直都在向前两类企业倾斜,无非是在不同阶段,倾斜力度大小而已。

在中国第三类草根民营企业,要获得生存,就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离政府有多近,怎么能够在合法、合理的安全范围内尽可能获得政府的支持?当你这 样想问题的时候,你就要去处理政商关系。

在2010年发布的《中国企业家健康指数白皮书》认为企业家的健康困局的根源来自于:中国有最昂贵的企业家制度,最廉价的企业家,所以造成了中国的企业 家,既要是商人,又要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身兼三职,压力巨大。

所以刘一秒提出抱团取暖,走出国门竞争,对中国草根企业家而言,是一个聪明的出路,对内可以获得政府支持,对外寻找相对公平的世界舞台竞争,是一种 高明的政商关系运作。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企业家想参加培训,开拓视野,结识人脉,寻求突破都是值得尊重的行为,我这里想对中国的企业家们提一点自己的建议:

4.1. 不要盲从,独立思考

有  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有三个人坐电梯到十楼。一个人原地跑步,一个在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他们都到了十楼,当媒体采访他们,你们是如何到十楼的?一个   说,我是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这个电梯,就是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而那三个人,则是各种宣讲成功经验的企业  家,当然,也包括那些取其糟粕,去其精华的二手思想勾兑“大师”。

市场经济下两厢情愿的付费培训都被允许,但我们应该倡导那些基于科学方法基础上,并鼓励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培训课程。人的高下,其实是思想的高下,而 思想的高下,实质上取决于是否能独立思考。

听  过朋友说,中国人经常揣摩重要人物某句话的潜台词,但不愿为一个“为什么?”而刨根问底。国人更看重“利害”,而不是“是非”,所以在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  大旗下,我们不但褪去了大是大非的内衣,还变得懒惰起来。因为懒惰,我们看病总是希望随便一个医生就能解决自己的一生病痛,而非自己去了解病因,休养生  息,防微杜渐;因为懒惰,我们生活工作种种的困惑总是希望一个大师就能解答,而非自己去学习理论,利用工具,前后推导。

此外,受到“成王  败寇”的文化传统,我们总是是喜欢用结论去思考过程,而不是用过程去验证结论,这样导致的一个后果我们总是相信成功或权威人士的结论,而不是选择用可靠证   据或者科学的方法去质疑或者验证。这恐怕是培训行业很多伪“大师”生存的心理土壤之一。假如你表现得特别自信,特别有气场,树立权威感,你就能通过征服别  人意志的方法获得支持。

回到我们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全部教学模式,你就很容易发现我们现存教育体系方法论上的最大漏洞在哪里了,我们顶多告诉你证明一个事情的方法,很少告诉 你证伪一个事实的方法。

多参加那些鼓励你思辨的课程,少读一点那些告诉你答案的培训,这才是学习的正道。至少,你要先思考一下,那些看上去很“成功”的培训,到底适合企业 家?还是企业?

4.2. 多读经典,自我启蒙

《世 说新语•文学》里有个成语,叫做“拾人牙慧”。辞典的解释是:牙慧:咀嚼后吐出来的饭菜残渣,指别人说过的精彩的只言片语。   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思八达的主要客户群体是一没有时间阅读科特勒、德鲁克等大师经典,二没有完整知识体系来消化原典,三没有耐心来反复思   辨,用理论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但是出于学习的欲望和社交的需要,又需要汲取经典理论,这样自然就容易被包装成红尘中的顿悟、实践里的真知、大师消化过的  营养的刘一秒这样的大师系列课程所吸引。

我觉得对所有的人而言,不管你是不是企业家,除了学习适用的技能外,通过各种学习找对自己的人生哲学比找到实现自己的阶段目标的方法更关键。所有教 育的关键是让人成为人,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通过盲从或者皈依某种信念放弃自我探索。

要  完成这种探索,深入阅读经典是最好的自我启蒙方式。在中国,阅读一直属于边缘行为,刚才说过,企业家可能是中国最喜欢看书的一群人。但大部分企业家看的书   也许是热门畅销书,不是经典。悲哀的是,了解中国图书市场的朋友都知道,在中国质量较高的书销量一般一年不超过一两万,读者也许都坐不满秒哥一场大规模培  训的会场。

人都有灵光一闪的时刻,但是要诞生出智慧,那永远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我们真正能提升的,是抱着质疑的精神阅读经典,多读经典,在经典中找智慧,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是这是让人真正可以安宁内心的正途。

4.3. 勇于创新,放眼长远

现在活跃的中小企业家普遍承担着较大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部分责任超出个人能力范畴,他们时间被各种非经营性事务占据,也就没有太多系统学习的能 力和精力。

思八达类培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足了他们心灵的迷茫和空虚,许多老板都是在生意下降期来到思八达解惑的,但回到公司仍然迷茫,于是觉得是自己高度还 未与秒哥对接上,最后选择倾囊上“三弦”,同时还能给予自己一个攀关系的平台。

作  为中国企业的老板,也要明白,与其考虑抱团取暖,追求规模效益争取政府支持,不如扎扎实实投入研发,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向成为世界上的隐形冠军,参与国际   化竞争,只要产品完善,服务到位,价格公道,才是让客户满意、良性发展、永续经营的长久之道,不要过于相信精神力量,追求跨越式发展,追求爆发式增长,追  求炒作式营销,搞掠夺性市场开发。

作为中国企业的老板必须明白在中国经营企业有两样资源短期内是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一是国家金融体系的  支持,二是国家宏观经济的政策变化。与其考虑抱团取暖,追求规模效益争取政府支持,不如扎扎实实投入研发,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向成为世界上的隐形冠军,参   与国际化竞争,只要产品完善,服务到位,价格公道,才是让客户满意、良性发展、永续经营的长久之道,不要过于相信精神力量,追求跨越式发展,追求爆发式增  长,追求炒作式营销,搞掠夺性市场开发。

说一个大家未必听说过的企业家故事吧:

1997年,年轻的杨崇和从硅谷回国创办新涛半导体,开发通信芯片。2001年他以8500万美元将创办4年的公司卖给了美国的IDT公司成为当年 轰动一时的新闻。新涛被收购之后,依据协议,杨崇和在IDT工作了三年,2004年创办自己的第二家公司澜起科技。

二次创业的杨崇和希望借面向不同市场的产品来平衡风险,于是选择了同时开发用于数字电视机顶盒芯片和高端计算机的内存缓冲芯片。2006年,澜起获 得包括英特尔技术基金在内的1000万美元投资,同年底推出有线数字电视接收芯片。

几  年耕耘下,如今,澜起的产品已经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100台有线数字接收装备中,有近60台使用的是澜起的芯片。不单如此,在高端计算机内存缓冲芯片  上,全球只有四家厂商介入,其他三家均位于北美。澜起开创了这个行业中国设计的先河,向全球的企业证明了中国的芯片设计的先进程度。

这位自诩为“永远的创业者”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成功”的意义就是创新。

正因为缺乏稳定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中国企业成败都高度依赖政商资源,所以中国大部分企业家都不愿意长期投入技术创新,宁可搞所谓激励创新,渠道 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但技术能力恰恰是中国企业未来能否立足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即  使回到企业管理创新层面,中国企业家想学现代企业管理,最好老老实实学通西方经济学,学通西方管理学,学通西方心理学,学通西方哲学论,必须老老实实学这  个东西,学好别人的知识再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碰撞,产生新的领悟。不要对先进的知识一知半解,就企图用民族的,道的概念大而化之。

5. 我为什么批判刘一秒?

我  个人其实很认可刘一秒的营销天分和商业才华。我还得老实承认,刘一秒的课大家有选择去学去听的自由,思八达看起来也是合法经营,也许还有一阵子兴旺发达,   甚至是络绎不绝的效仿者。假如我们国家现有政治经济体制不加快改革,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不会得到根本性缓解,那么我们不得不看到,中国中小企业在生存困境  下,还是需要激励员工的打鸡血培训,而不是追求科学理性的求真知培训,这也是刘一秒这样大师存在的土壤。

我写下这篇文字,不是想打倒刘一  秒,刘一秒的课还是讲了很多进步向上的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培训业既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健康发展,我也很高兴看到国内有培训公司认识到思八达不是一个人的  问题是一个行业的问题,理性分析,科学反思,思八达也好,其它培训公司也好,都在努力进化,进化得好,依然可以成为一家好企业。

刘一秒这  样的课程应该得到理性的分析,我们应该告知中小企业经营者:短暂的打鸡血不如做好长跑的准备。与其学习什么自动生发智慧的系统,不如坚持做一件能兼顾提升   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事。比如读书。其实大部分人读书并不能帮他有多大的提高,除非你坚持读完后写有质量书评或者思维导图,或者找不同的人把书的内容讲几遍,  不期速成,不求爆发,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这样读书,才能有点收获。

柳传志先生最近说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企业生存环境依附于整个中国的发展环境,和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等是密切相关的。政府不断改革、改良,让改革 更全面,不仅是经济的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等等的改革,让改革形成系统化。这是我们希望的。

刘  一秒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他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怎样的社会土壤,就会出现怎样的培训师。也许罂粟花的种子更适应现在贫瘠的土壤,但是  我们总可以改良我们的土壤,让我们的土地开出来的是真正的鲜花,而不是包装成蜜糖的毒药。我更认同一个哪怕活得有点辛苦,但是活得很明白的社会。

希望本文思考能引起更多有识之士对国内培训行业发展的金玉良言,为中国培训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来源:草根网(www.20ju.com) - 互联网界的读者文摘